「控窯」這兩個字,對於我們,已經從動詞變成名詞。
小時後是種休閒活動,
長大後卻變成只能在嘴巴上出現的辭彙。
『失去』果然就是成長的代價啊!
還好我住竹山(有道地蕃薯),
我有威風的農家老爸,
強壯的連長老哥,
料理功夫了得的嬸嬸,
太陽好大的晴天,
農民收成後的空地,
喔耶我準備好了!
記憶中,
每次控窯好像都是晴朗到不行的大熱天。
有一次我們選在蕃薯田控窯,大人們忙著搭窯的時候,
小朋友就到附近偷採蕃薯,完全就是產地直送超新鮮!
但是實在不鼓勵這種行為啦,
因為農村大家彼此熟悉,爸媽都有先打過招呼所以沒關係。
How to 控窯?
其實並不簡單,還有點繁瑣,但就是這樣才充滿趣味與挑戰。
場地的選擇基本上與天候也有很大關係,
要有空曠的場地(通常就是農作收成後的空檔),
要連續幾天好天氣(這樣土塊才會乾乾硬硬的),
所以通常都選在看起來龜裂乾凅會出現在歌手MV裡面的那種場地。
Step1 觀測風向
順手捉把草或沙土,往上拋起,看風吹向何方,將門口開向迎風的地方。
野孩子此時就會引起一場混仗,直到大人看不過去才會出聲赫止。
Step2 場地準備
先將地面挖出一個洞,洞的大小就看大家要放的食材以及要搭建的土窯了。
而挖洞目的在於食材可以放的比較多,窯土也比較好覆蓋完全。
Step3 搭建土窯
這個部份通常都是老爸拉主key,一方面他真的比較厲害,另一方面假設老爸搭倒了也比較不會被罵哈哈哈我亂說的。
門口用三塊長條形土塊來構成,有一投機的方式,拿三塊磚來蓋,想當然爾,我們就是投機的一家人!
此時,精密的控窯小組則是分成兩邊同時作業。A:搭窯組B:食材組。
老爸主要搭建,而其他小助手就是到處搜尋適合的土塊,一開始需要大塊而平坦的當成穩固的底座,漸漸地縮小石塊體積。要特別注意,上一層的土塊要一次壓到下一層中的兩塊,上下要穿插錯開,最好是能吻合,土塊是不規則形狀,挑選適合的土塊用,這樣才能穩固,這是要穩固的要訣。
越往上蓋要慢慢縮口,直到封口。之後就是升火窯燒土塊了…
Step3.5食材準備
在搭建土窯的同時,食材組也要開始處理、包裝食材。蕃薯、玉米、雞肉、雞蛋等等。除了用鋁箔紙包好之外,外層要再用報紙團團包住,此時請注意報紙要沾水沾的溼溼的喔!
Step4 窯燒土塊
升火乾燒土塊,直到內側土塊呈現紅色就可以準備最痛快的環節了。通常我們都到附近撿一些乾木頭樹枝的來升火,一開始也會丟一些報紙進去助燃。
由於要把土塊燒成紅色需要一些等候的時間,就在此時!!!
《PLUS》贈送大家小妙招
事先要準備一些魷魚干, 然後在窯燒土塊的時候就可以把魷魚干插放在土塊頂端順便烘烤, 沒幾分鐘就可以拿來吃,香味四溢很有嚼勁。 是個打發時間增加趣味的小妙招喔~
待土塊燒得炙紅,將處理好的食物放入,然後就是開始搞破壞,敲土窯,若門口是用磚造的,記得先挑出,然後就敲土窯完全摧毀,不要把向內的土敲到向外,畢竟內側的溫度高,土要覆蓋紮實,不要讓熱氣跑出,最好另外挖土蓋,蓋到沒冒煙,悶死他。
Step6 悶窯
這個時間通常會因為各種因素而有所不同,就算是老爸他們也會有判斷失誤的時候。將土覆蓋好之後,我們會在土堆上面插上草葉植物,然後就到室內去乘涼休息。長者們說,等到那個草葉植物彎了乾了折了,就差不多好了。通常要來個一兩個小時跑不掉,如果有雞肉更是要悶久一點,不然不小心挖開了再悶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。印象中每次兜是中午吃飽飯開始控窯,然後悶好後就會回家休息玩耍,直到黃昏時刻再去挖開。
Step7 開窯
開挖時不能從上挖,要從側挖起,慢慢一步一步的搜尋別把食物挖到。
因為自己有參與,吃起來總是特別美味,滂共共‧共共滂!
土色土味的控窯,果然是不能失傳的傳統活動啊!
還好我住竹山(有道地蕃薯),
我有威風的農家老爸,
強壯的連長老哥,
料理功夫了得的嬸嬸,
太陽好大的晴天,
農民收成後的空地,
喔耶控窯好好玩!
但是有點累。
哈哈哈~
By Qtsai.